“七一七大道的命名是对历史的铭记和传承,我们重视红色文化,并希望把这种红色文化底蕴、精神内涵镌刻在我们的发展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服务科负责人王宗鸣说。
近日,记者走进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规划展示馆了解到,七一七大道是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它不在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中心城区道路“山川河流”的命名体系之中,而是为了纪念七一七团专门命名,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内涵,流淌着珍贵的军垦文化血脉。
“可克达拉”意为绿色的原野。9月的新疆,热浪缓缓退去,树叶悄悄变黄,走进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撞入眼中的仍是一片青绿。而很久之前的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曾是一片戈壁滩,风沙卷地,生活条件恶劣。
“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上前呀,鲜花送模范……”一首《南泥湾》从陕西唱到了新疆兵团,三五九旅的红色精神,在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腾起绿野飘香。
第四师的前身是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等部队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五师,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第四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军十五师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在塞外边陲伊犁河谷屯垦戍边,成为伊犁垦区的先驱者、创造四师的开拓者。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西霍州,1949年5月参军入伍,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闫欣秋拥有多重身份。从新疆的建设者到记录者,而今95岁的他,是用自身经历讲述“兵团故事”的宣讲员,见证了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变化。
“垦荒年代,这里荒草丛生。大家白天抡‘坎土曼’,夜里挤‘地窝子’,冬天太冷,带的馍馍发糕都冻成冰疙瘩。”回忆起垦荒的日子,闫欣秋说。
如今,伊犁河穿城而过,洒下一片绿色,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敞通畅,产业园区优质项目不断落地,产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25.02亿元、增速2.7%,全年预计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151亿元、同比增长6.5%。1至8月,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累计接待游客351.34万人次、同比增长28.29%,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5.19亿元、同比增长27.19%。
目前,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已成为新疆兵团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玉米制种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香料——薰衣草生产基地。酒产业、化工产业等正在蓬勃发展。
王宗鸣告诉记者,除了在七一七大道旁设立了《七一七》雕塑,象征可克达拉的精神坐标外,市内还设立了《亮剑》《建设者丰碑》等展现红色精神的雕塑,这既是让新疆兵团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可克达拉,又是让先辈们见证可克达拉向好发展。(徐安芬)